涪陵广播电视大学
特色学院建设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爱游戏ayx官方网页乡村振兴学院建设项目是市电大批准立项,为基层电大转型发展服务的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之一,学校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已构建“一部四院多中心”的乡村振兴学院办学格局,为我区的乡村人才培养和乡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逐步完善办学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学分银行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平台建设及考评体系建设等九个方面并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力争到2022年,乡村振兴学院将成为涪陵电大服务“三农”的特色平台,涪陵及周边区县乡村人才培养、乡村文化建设、村民终身职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乡村干部的“大学堂”、乡村振兴的“智囊团”、校地合作的“实验室”,为涪陵及周边区县“三农”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将为全市电大系统转型发展、体系建设、校地合作、服务“三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夯实涪陵开放大学建设基础,为重庆开放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建设成效
(一)特色专业建设
2019春确立将“一村一”行政管理(专科、村镇方向)专业作为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并启动招生,目前共招生224人,其中19春招生109人,19秋招生43人,20秋招生72人;2020秋启动行政管理(本科,村镇方向)特色专业建设,目前招生96人。
(二)课程体系建设
1.加强调研,制定了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制定了专业教学实施计划,科学设置课程,开齐相应课程。
3.合理组建课程。坚持自建、共建、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和办学需求,采取主干课程选用成熟学历教育课程教材,引进实用技能实践课程,自建特色课程。
4.根据特色专业需要,设置地方特色课程。
5.根据办学需要,加强地方特色教材的引进和制定。
(三)教师队伍建设
1.制定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
2.组建了满足乡村振兴学院办学需要的辅导教师、管理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
3.初步建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专、兼职教师师资库。
4.通过开展说课、讲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
5.建立了管理和考评制度,加强了对三支队伍的管理和考核。
(四)学习资源建设
1.建立了稳定的课程资源。依托国家开放大学、重庆电大,加强与其它行业办学机构的联系,按照专业需求,确保各类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2.建立了丰富的平台资源。搭建了线上学习平台、线下实训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管理服务平台、电商应用平台等。建立了满足学院办学的教材资料和学习资源征订平台。
3.建立了长期、稳定、实用的学习资源库和复习资料库。
4.结合办学实际,推进了《涪陵文化概论》、《榨菜产业经济学研究》《涪陵经济地理》等特色课程建设。
5.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团队,制作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课和短视频,其中部分作品选送参加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微课比赛,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其中有1个微课被选派参加了全国高校微课比赛。
(五)基础设施建设
1.升级改造涪陵电大本部网络教室,购置服务器,更换60台计算机。建成多媒体制作室1间,为特色学院视频直播及线上多媒体资源制作提供硬件上的保障。
2.升级改造300人学术报告厅,新添置高清、巨幅LED显示屏,提升学术报告厅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3.建成乡村振兴学院马武学院学术报告厅2间,多媒体教室2间,网络教室1间。配套完成200人同时参训的住宿、生活等设施建设。
4.建成乡村振兴学院大顺学院培训教室1间,网络教室1间。
5.启动乡村振兴学院珍溪学院建设,初步完成满足80人同时参训的教学及生活设施。
(六)实训基地建设
1.马武学院建成实训基地3个:乡村旅游、园艺、水产养殖基地。
2.大顺学院建成实训基地3个:农村三变改革示范基地、中药材特色种植示范基地、食药同源康养基地(天同仙草园)。
3.珍溪学院建成实训基地2个:榨菜种植基地、柑橘种植基地。
(七)学习平台建设
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让学员能更好的进行网上学习,特色学院打造了集学员在线学习、资源展示、互动交流、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涪陵终身学习网”数字化信息化学习平台和微信小程序。目前已上传优质视频课件500余门,优质微课20门。乐学涪州微信公众号投入使用,及时报道乡村振兴学院相关信息,扩大影响,为乡村学员提供移动学习环境。
(八)评价体系建设
1.落实监控评价机构。加强学院业务部门对各项管理服务和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
2.确定评价机构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3.加强对评价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4.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学院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
5.建立了学员对教师和社会对学院的考评制度。
6.严格考核评比,加强对各项管理服务和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
(九)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了组织保障。成立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学院建设和办学运行由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协同合作办学单位共同组织实施。
2.强化了领导和人员保障。建立了领导机构,下设了行政办、教务处、信息中心、后勤处、合作发展处等相应职能处室,由涪陵电大相关部门负责人兼任。
3.满足了设施保障。建好了办学基地,完善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保证了现代化教学需要。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拓展训练基地,满足多样化培训需求。开发打造远程学习平台,满足学员网络学习需要。完善生活设施,保障学员食宿需要。
4.提供了师资保障。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丰富的师资库,确保学院教学及管理需要。
5.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相关制度。
6.实施精细管理,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十)体制机制建设
1.细化分解了乡村振兴学院创建的各项工作内容,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落实责任人。
2.建立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学院建设工作落地落实落细,进一步落实分工合作机制。
打造共建共享、多方联动的体制机制,在市级层面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在院级层面与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职业院校、地方企业建立良性互动合作,共建特色学院的专业、课程或资源。
(十一)主要校企合作
1.与涪陵区马武镇、重庆从古到今农业发展公司签订了“校地企”三方合作协议。推进马武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生活设施,配套完成了能满足200人同时参训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
2.与涪陵区大顺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启动大顺学院办学基地建设,在大顺乡新兴村建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开展乡村基层干部和骨干农民的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
3.与重庆泰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推进珍溪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生活设施,配套完成了能满足80人同时参训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