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落地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爱游戏ayx官方网页 王岭 陈锐
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实践中转型升级发展,以建设重庆电大乡村振兴学院为契机,坚持深入乡村第一线,从乡村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创新学习载体,在涪陵区大木乡宣王村建立了主题教育学习培训中心,让主题教育落地到涪陵区大木乡,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全区400多个村社。先后开展四期培训,聚集全区27个乡镇街道,400多个村社区,600余名基层后备干部集中学习研讨,以钉钉子精神解决痛点堵点问题,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招硬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重庆电大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人才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主题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一、系统规划“学”,占领思想阵地“制高点”
从2019年9月18日第一期全区村(社区)后备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开始,到10月18日第四期培训结束,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坚持系统规划“学”,占领思想阵地“制高点”。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在培训过程中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抓好理论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理论学习实效,坚持跟进学、深入学、系统学,组织学员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必读篇目,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培训中先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等书目,教育引导后备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建功立业。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从回溯我党98年以来的光辉奋斗历程中,帮助参训的后备干部在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中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
在每次开课之前,培训会场的主持人老师都会带领参训学员进行革命经典诗词的朗读,一起朗诵《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忆秦娥·娄山关》等红色经典诗词,真挚的情感、激昂的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给全体学员带来了一次红色精神洗礼,学员们在朗读中回首激情燃烧的光荣岁月,缅怀革命先驱的不朽足迹,展望新时代新征程的责任使命,感受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深情表达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在培训后的学情调研中学员们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把经典诵读中的所思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记新使命、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二、多维触角“听”,展示乡村振兴“最强音”
在全区村(社区)后备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全部四期的培训中,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坚持多维触角“听”,展示乡村振兴“最强音”。
在培训中,先后邀请到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大顺乡新兴村党支部书记冉瑞勇和区直机关纪工委办公室主任、驻宣王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锋等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地方基层干部到现场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分享交流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等基本经验和走过的弯路,现场交流热烈,参训学员认真倾听之后,纷纷提出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和难点,大家群策群力分忧解难。
组织学员观看了重庆市乡村振兴报告会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后,在分享交流中,学员一致认为: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事业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前些年涪陵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差不多成为涪陵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乡村人才振兴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要广纳掌握科技、熟悉市场、了解法律、善于治理的贤才能人到乡村创业、发展,让乡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明白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量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进展的创新驱动力和乡村产业进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把握重点“学”,明确主题教育“总基调”
在全区村(社区)后备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全部四期的培训中,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坚持把握重点“学”,明确主题教育“总基调”。
在整体培训中,涪陵电大始终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总要求,坚定不移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为总抓手,明确主题教育“总基调”,抓学习,育民知,聚焦“理论学习有收获”目标,抓实培训学员学习教育,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统一发放培训指南和笔记本,课前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我和我亲爱的祖国》,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引导党员主动开展自学,充分利用培训微信群,开展线上“微党课”,不断拓宽学习教育全覆盖。
先后邀请了市委组织部相关领导来上主题党课,课程重在强化政治建设,筑忠诚之魂,做到政治过硬。在课程中反复强调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新时代要强化政治修养,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纪律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切实把讲政治贯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明确主题教育“总基调”,牢牢加强党性修养,突出四个“修”,将“修信”作为基础。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致远,挺起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将“修德”作为关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品德端正,才能淡泊名利、行为端正、敢于担当。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自觉防腐倡廉、拒腐防变,把对党忠诚、为民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将“修行”作为重要抓手。新时代,尤其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尤其需要发扬苦干实干科学干的作风。不怕说得少,就怕干得少;不怕说不好,就怕干不好。不搞花架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积极主动、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将“修律”作为根本。党的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事业兴旺发达的生命线,是立党之纲、治党之需、强党之要。在培训中反复强调“四个修”,强化主题教育入脑入心入耳。
四、聚焦疑点“辩”,形成思想碰撞“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在这四期的培训中,聚焦疑点“辩”,形成思想碰撞“新格局”。
在培训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各个后备干部所面对的问题难点,进行汇总,组织召开交流论坛,大家各抒己见,围绕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展示脱贫攻坚成果,交流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挑刺”是为了更好地“拔刺”,针对各个后备干部面临的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和前瞻性问题,找症结,挖根源,发现规律,开出药方是期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思想碰撞找出脱贫攻坚路上存在的问题,看到的是责任是担当,只有对脱贫攻坚负责,才能让摆脱贫困变得有实现的可能。新思路、新经验、新感受、新问题都一一摆在大家面前,先进行思想碰撞,再与专家交流,在课堂交流中提问题环节与老师交流讨论。
整体培训将主题教育与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将以主题教育推动脱贫攻坚不断走深走实,以脱贫攻坚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理念贯彻整个课堂,在课堂上形成思想碰撞,开创干事创业新格局。在培训中,一是坚持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党对脱贫攻坚工作领导的独特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领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实践中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坚持把深入检视和精准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继续精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指出的问题;三是坚持把深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具体实践。要始终坚持对标对表,坚决扛起责任重担,要筑牢夯实工作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五、融入实践“研”,汇聚初心使命“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现象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在四期的培训中,坚持融入实践“研”,汇聚初心使命“正能量”。
在培训期间,坚持研学结合,专门安排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践教育,深入宣王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学习交流。宣王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拥有高山蔬菜、糯玉米、高山火棘、野生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并大力发展“万亩火棘”旅游观光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产业脱贫的新路。通过安排学员有序进入产业园参观学习,学员走到田间地头进行咨询,有的学员采集了动植物标本和土壤,拿回去进一步观察研究,在返程中也不断交流心得感受。
在每期培训的最后一天下午,安排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现场教学,组织参观816核军工洞和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观过程中,学员通过文献、影像、雕塑以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了解到老一辈革命先烈和先进典型的光辉历史和英勇事迹,了解到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充分将816核军工洞和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每一位学员的精神力量,激励学员学习和传承革命文化,坚守如磐初心、勇担时代使命、永葆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六、引领学员“动”,实现观点碰撞“出效果”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中,学校高度重视学员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非常珍惜每一个学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性的思考,在集中培训期间,利用晚上时间或培训间隙,引领学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互动交流,丰富培训内涵,把培训过程放“慢”,让学员思维打开,促师生观点碰撞,使培训效果发生。为此,我们在培训中组织开展了班级论坛、小组论坛,要求每一个参训学员都要积极发言,畅谈培训心得,介绍乡情村情,分享工作经验,提出工作困惑,相互答疑解惑。通过这种形式,学员们畅所欲言,发言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同处乡村,有共同的环境和任务,因而有共同的语言,都争先恐后宣传自己的村社,介绍自己的工作感悟,分享成功经验和后续工作规划,也提出工作中的困惑和难点,相互交流后,大家意犹未尽,觉得这种形式很有收获,我们也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学员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鼓励学员在培训结束后,通过QQ群和微信群深化彼此联系,加强工作交流,深化同学情感,助推乡村基层管理工作。
在培训期间,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相结合,专门安排“走出去”实践教育活动,让学员动起来,将培训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感悟”相碰撞,深化培训学习的实际效果。为此,我们组织学员深入大木乡宣王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学习交流。宣王村是重庆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宣王村村书记的全程带领讲解下,学员集中参观了宣王村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在桃子树栽培示范基地、火棘栽培示范基地学员听取讲解,提出问题,深入农村一线了解产业振兴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改变,同时聚焦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宣王村大力发展“万亩火棘”旅游观光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产业脱贫的新路。通过安排学员有序进入产业园参观学习,实地观察研究,学员通过这种“走出去”的互动学习方法也是受益颇多,在返程中也不断交流心得感受。
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中,高度重视重庆电大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大力拓展非学历教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常态性、制度性和可借鉴性的具体典型案例,以上重点列举了2019年9月18日——10月18日深入乡村一线,在涪陵区村(社区)后备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作为重庆电大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中,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一个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