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涪陵电大召集全体校级领导与相关处室人员召开了“重庆电大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专题讨论了重庆电大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工作。党委委员、副校长田小平全面传达了“重庆电大特色学院项目建设交流研讨会”的精神,与会者围绕上级要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综合讨论情况,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邹信同志对全校未来的工作方向做了明确要求,对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相关工作做了安排部署:第一,涪陵电大的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的特色。必须坚持整体发展布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第二,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坚持以学历教育为主,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三,科学判定、科学设置地方特色专业,培养专业适用人才,促进学院科学发展。重庆电大乡村振兴学院的特色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做文章,服务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第四,提高站位、有的放矢,高质量完成教材组织、编写和运用,乡村振兴学院必须立足涪陵、放眼重庆。必须深入学习掌握重庆市、涪陵区“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重庆和涪陵的农业干部、人才规划和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合作。第五,利用优势、提前介入。信息技术和学分银行服务要提前介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功能。第六,全校上下必须整合成一盘棋,各负其责、协调配合,按照分工推进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第七,宣传工作依靠各部门挖掘、提炼,多做深度报道,赢得组织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最后经过党委研究,形成了8个方面的后期推进工作意见:1、明确教学定位。培养适合涪陵区和重庆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等学历人才是主要任务。2、明确培养计划。2020年秋期面向涪陵乡村招收50名“一村一”农业经济管理大专生,为地方政府定点培养人才。3、明确特色专业。确定农业经济管理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农村信息管理方向)专业为特色专业,紧紧围绕涪陵区和重庆市的“五大振兴”规划组织、编写教材。4、明确特色课程。确定地方文化管理、地方产业管理为乡村振兴学院的特色课程,对接涪陵和重庆市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而使涪陵电大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合涪陵和重庆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并以课程建设带动资源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的发展。5.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开展“1+X”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地方文化管理、地方产业管理两门特色课程进行配套改革,主要是设计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配套。6.明确标志性成果:确定紧扣乡村振兴学院的特色建设,以教材组织编写、课程的设计、平台资源建设等作为标志性成果。7.明确经费投入渠道。在重庆市电大投入一部分的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投入一部分;学校减免一部分,学生个人缴纳一部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吸引学生报名的积极性。8.明确进度安排。2020年8月份前完成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2008年8月底完成信息技术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2020年9月前完成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加紧完成技能鉴定标准制定等。
(签发:邹信 审稿:周鸿鹄 拟稿:杨林佩 图片: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