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游戏ayx官方网页官网!
投诉电话:023-72882577 技术支持:023-72877316 招生热线:023-72880999 023-72871155 外网OA系统入口 企业微信短信口 论文上传入口

加强信息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学院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学院建设

    ----涪陵电大以信息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少及应用程度,成为学校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中,学校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环境下,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突破空间障碍,逐步缩小区域、城乡信息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把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到偏远的农村去,送到基层的社区去,送到繁忙的企业去,送到学习者最需要的地方去,让更多学习者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学校在特色学院建设的探索实践中,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为乡村振兴服务,以振兴乡村为办学目标,以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加强“校地企”深度合作,搞好基地建设,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凸显“互联网+”远程教育特色,坚持学非融合并举,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为搭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特色平台,助推乡村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以来,学校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学院建设。

一、健全制度,促进管理

(一)机构设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推进特色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渝电大校〔2018〕57号)、《关于启动特色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渝电大校〔2018〕73号)、《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批准特色学院试点项目立项建设的通知》(渝电大校〔2019〕16号)及《关于进一步完善特色学院建设方案的通知》(校远教函〔2020〕45号)的要求,结合《国家、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和学校实际,学校信息技术中心作为乡村振兴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主要成员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同时将各学科的带头人纳入专家库,成立了涪陵广播电视大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定期交流,协商工作,共谋学校信息化建设创新与发展的思路。通过规范化管理,确保乡村振兴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实。

(二)完善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机房、云教室、以及学校体验中心、网络总控室等的使用制度。信息技术中心管理人员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并及时做好维护和使用记录。制定并完善了《教师参与网上教学的规定》、《涪陵关于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活动的通知》。学校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涪陵广播电视大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涪陵广播电视大学信息上网、上墙(LED)发布审核管理制度》、《涪陵广播电视大学网络信息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了学校网络信息的安全。


二、人才培养,平台先行

(一)着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涪陵终身学习网”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校建设了与乡村振兴学院相适应的网络平台“涪陵终身学习网”,是提供线上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网站能满足30万人注册,数据库可做分布式部署,满足后期大量数据的存储。满足1000人并发学习(观看视频)系统响应时间小于3秒,资源上传速率在100Mbps上行带宽下不应小于4M/s,资源上传成功到可观看的时间应小于10M/min,即100M的视频上传并发布后,学生能够在10分钟内在线观看。网站整个项目的数据存储和业务系统之间采用http+json接口模式开发,需要验证权限的地方采用token方式验证用户权限,这样保证了数据的共享调用以业务的统一性。网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型云平台,在设计原则上,除了遵从通用的软件开发设计标准规范以外,还重点考虑互联网应用的特性,从稳定性、易用性、可伸缩型、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遵守更为严格的原则。网站是集统一访问、登录、注册、管理、新闻发布、站点跳转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包含平台介绍、新闻中心、特色学院、社区教育、专题培训、数字化资源库、市民讲堂、涪陵大课堂、学习小组、积分商城、活动大赛等。网站是向全体乡村振兴学院学生提供的开放式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平台登录后可任意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在线学习、记录笔记,完成作业,线上考核等,系统将记录学习整个过程。同时网站在后续开发中将引入学分银行机制。


(二)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信息平台

在各个办学点搭建集中辅导学习的平台,建立起相应的实训平台。建设了学校点播室云桌面系统,将云桌面系统运用于乡村振兴学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创建“乐学涪州”微信公众号,将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及相关信息及时推送到手机移动端。推进了学校OA系统的使用及完善,将OA系统应用于乡村振兴学院的培训及管理,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利用重庆电大短信平台、班级QQ群,微信群等加强师生联系及交流。推进了远程网络及移动支付,为乡村学生费用缴纳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升级完善校园门户网站,充实乡村振兴内容,为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发展做好宣传和支持服务,以乡村学习者为中心,利用现有平台,增加相应功能,推进乡村全民终身学习。

三、资源整合,增进效果

开展乡村振兴学院学习资源库建设,做好课件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对学校网络平台的优化和校外教学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维护,保证乡村振兴学院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到国家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整合了一批网络教育资源,指导学员完成学习任务、消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发挥积极作用。

抽调信息技术中心骨干教师成立教学资源制作工作室,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由学科带头人牵头,收集和提供素材,让熟悉电脑操作的年轻老师积极参与,工作室老师做专业技术指导,制作了一批内容丰富、贴近师生、形式多样的微课和短视频,为乡村振兴学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供了生动材料。同时学院拨出专项资金建设升级“多媒体录播室”用于乡村振兴学院多媒体资源的录制,为学院自制教学资源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学校院现已制作了25门微课,13讲学习方法视频,26门实用技术视频课件,37门ppt课件。

学院与第三方资源制作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学院根据专业及特色课程的需求制定视屏资源目录,由学院提供资金、提出要求,由第三方资源制作机构制定制作方案,学院通过后第三方完成制作。

实体化建设,不断推进

为把学院建设成为涪陵乃至全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学习型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探索基层电大转型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基层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体制创新、机制改革、功能拓展、特色发展、服务优化等方面可示范、可复制的经验,夯实涪陵开放大学建设基础,为重庆开放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在建设了马武新农村学院、大顺学院、监狱学习中心多媒体教室后,为学校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培养项目、远程中职项目、农村电商培训、非学历继续教育等,又规划了新的特色学院多媒体教室。

四、  信息化培训,保驾护航

(一)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为中心,以村民学习需求、乡村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内在需求为动力,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为广大村民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专业化、多样化的开放远程教育服务,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和学习型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按照学校“一部四院多中心”格局部署,构建办学网络,打造特色培训基地、建立“互联网+”乡村远程教育平台、建立特色教学资源、突出远程开放和乡村振兴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及乡村文化建设活动,全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和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立足涪陵乡村,服务区域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保证学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帮助他们树立信息化思想,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养。加强了对学生网上学习的支持服务。进行网上学习技能培训,解答学生网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开设信息技术电话专线,对学生在网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组建学生网上学习支持服务值班队伍,全天候服务到校进行网上学习的学生。不断提高农村学员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建立校外学习中心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由信息技术人员和青年骨干教师一起服务于特色学院信息化建设,为特色学院提供了技术支持,除对信息化设备定期维修维护外,同时开展了信息技术培训、网络安全培训、电商培训等,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培训、本土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培训。坚持对校内外老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保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帮助他们树立教育信息化思想,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养。以“服务学校发展,加强技术练兵”为主题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参与率达到100%,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覆盖。培训内容主要有:易企秀软件的应用,Phososhop软件的应用,Powerpoint新增功能的应用,“重庆电大短信平台”应用,重庆电大网上学习考核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和国开大学习网新增内容详解,计算机维护及办公软件应用技巧,微课制作,屏幕录制技术,图片文字识别技术,病毒防范与清除技术和大纲视图文字编排技术、学分银行注册、学习网管理、致远办公软件培训等。一系列针对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化培训,推动了校内外教师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体会与思

特色学院信息化建设,管理是关键,培训是前提,学习是根本,建设是保障,研究是动力,应用是核心,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以开放教育的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学校将在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在转型发展中以信息化服务并带动全局工作。在探索中,学校加强了学院网站建设。建立和完善满足学生学习、实验、实训、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平台,突出“互联网+”乡村振兴的优势。通过搭建点、面结合的双向信息平台,探索乡村振兴学院管理、资源建设、移动学习新模式。加强了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建设了“涪陵终身学习网”和“乐学涪州”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多功能的在线学习平台,满足学历教育学员在线选课、学习、实验实训、测评和考试需要。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平台建设,建立能满足村民各类资格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健康保健及文化艺术培训等多种需求的“课程超市”。推进了办公自动化。不断提升学院信息技术水平,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培训,强化对课程资源、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运行、质量评价、行政办公等的大数据管理,实现学院日常运转和师生教育、学习活动可监测、可分析、可调控,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加强了学院信息化建设力度。保障学院网络环境不断改善,完善学院数据中心,合理配置本部及各分院的计算机、服务器、网络、存储等关键设备,提供适合的存放环境,确保运行正常、安全可靠,满足学院人才培养中较大规模的数据处理需要。这些有益的尝试,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乡村振兴学院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和环境,助力学校转型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在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的背景下,在开放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我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力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好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转型发展中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服务于“一区两群”战略规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于美丽幸福涪陵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关信息